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展开剩余78%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还记得这首小时候课本上的诗词吗?这是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然而就在前天诗人余光中因中风住院,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后决定住院静养。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的爱国诗人在今天去世去世,享年90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他的创作开端是在1948年,当时他就读于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
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小有名气,至少发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解放战争结束后,他来到了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晚年的余光中一直在台湾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并且致力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多次回大陆进行演讲,他的代表作《乡愁》被视作海峡两岸期盼团圆的绝唱。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最后向余光中先生表示致敬,愿您一路走好!
发布于:天津市